前幾天是6月21號夏至,一年里黑夜時間最短的一天,不過咱今天不聊夏至,而是聊聊101年前的今天——1918年6月21號。
這天,德國的公海艦隊停泊在英國斯卡帕灣,發出無線電暗語:“第十一節,確認”。
巴伐利亞號戰列艦即將沉沒
收到這個暗語,所有軍艦紛紛打開通海閥自沉,曾經輝煌一時的德國公海艦隊就這么結束了自己的一生,這就是著名的斯卡帕灣自沉事件。
這件事咱們在我的《一戰那些事兒》節目里講過。在這說句題外話,《一戰那些事兒》這個專欄現在已經全部更新完了,原計劃講30集,最后一共講了36集,希望大家多多支持。
想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朋友,可以識別下方二維碼
即可獲得《一戰那些事兒》專輯
咱們說回到斯卡帕灣自沉,有很多軍迷,特別是海軍迷,都覺得這個事兒實在是太遺憾了。
公海艦隊作為當時世界第二大海軍,本來應該去跟英國皇家海軍硬碰硬,打出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戰斗,結果是在港里蹲了差不多四年,僅有的幾次出海都是見著英國人就往回撩,最后用自沉這種窩囊的方式結束,怎么看怎么覺著可惜。
不過實際上,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德意志第二帝國造海軍的歷史,就能發現,其實這個結局一點也不可惜。
公海艦隊的結局其實早在它組建那天開始,就注定要失敗,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事兒。
德國海軍源于皇帝愛好
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建設海軍,都是基于國家戰略的。
比如說英國,我為了保護我的殖民地,所以我得造海軍;或者說俄國,看小日本不順眼,為了捍衛自己在東亞的利益,所以得造海軍;就連清政府也是因為不想讓外國人輕而易舉開進渤海,才建設北洋水師。
可到了德國,建設海軍最大的原因,是皇帝陛下的個人喜好。
威廉和父親腓特烈三世
德皇威廉二世從小就對海軍情有獨鐘,自己收藏了幾十套海軍的軍服,還親自參與過設計軍艦。
1887年,他還是皇孫,出席了外祖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五十周年慶典,慶典上皇家海軍舉辦的一場閱兵式,一艘艘艨艟巨艦乘風破浪,艦炮寒光閃閃,軍旗迎風獵獵,威廉心里充滿了羨慕嫉妒恨。
這時候德國執行的是首相俾斯麥的大陸政策,等后來威廉二世當上皇帝,馬上就開始建造海軍。
【1914年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】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,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。
可是德國是大陸國家,周圍強敵環繞,法國、奧地利、俄國,都不是省油的燈,尤其法國還是世仇。
所以德國這時候其實完全沒有理由去建設海軍,建海軍這個事兒,幾乎可以說是完全來自于皇帝的愛好。
影響皇帝的兩個人
威廉二世建設海軍的路上,有兩個人物對他的影響比較大,頭一個是被稱為“德國海軍之父”的提爾皮茨。
1891年,威廉二世和一票高級軍官共進晚餐,提爾皮茨當時只是個海軍上校,但他是波羅的海艦隊參謀長,軍銜低職務不低,所以也出席了宴會。
阿爾弗雷德·馮·提爾皮茨(1849年5月10日-1930年3月6日)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
在宴會上皇帝就問這些軍官,未來德國的國防事業怎么發展啊?
陸軍的將軍們說的頭頭是道,畢竟普魯士陸戰無敵,將軍們都是刀尖舔血拼出來的。
海軍將軍們就不行了,說的全都是車轱轆話,皇帝聽完就很不高興。這時候提爾皮茨站出來,侃侃而談,說了一大堆,核心意思大概就是我們得去遠海,得造主力艦。
皇帝聽完很開心,深合朕意,第二年一月,提爾皮茨就被提拔成德國海軍總參謀長,統領海軍發展全局。
另一個人更著名了,就是《海權論》作者,美國人阿爾弗雷德·馬漢,聽名字這哥們應該也是個德裔。
阿爾弗雷德·塞耶·馬漢(1840年9月27日—1914年12月1日)
馬漢在《海權論》說的就是想成為世界大國,就必須要有一支大海軍。這話套理論讓馬漢在歐洲收獲了一大票粉絲,其中就包括威廉二世。
1894年,馬漢以一個巡洋艦艦長的職務訪問英國,威廉二世專程跑到英國,聽偶像給自己洗腦,還非常肉麻地跟馬漢說:“您的書我不僅是閱讀,簡直就是在狼吞虎咽。”。
這次見面以后,威廉二世更加堅定了建造海軍的決心。
這時候提爾皮茨也提出口號,說“大海軍=海外利益=世界大國”,還牽頭克虜伯等軍火巨頭出資成立海軍協會,會員囊括了德國各界的精英。
接下來造戰艦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。
“怕死”的世界第二
到1914年,一戰爆發的時候,德國本土艦隊已經擁有了15艘戰列艦,5艘戰列巡洋艦,7艘裝甲巡洋艦,89艘驅逐艦,達到了世界第二,僅次于以海軍為立國之本的英國。
當然本土艦隊這個名字肯定也不合適了,就改成了公海艦隊,明晃晃地就是要在公海上爭奪世界霸權。
但是,這么一支強大的艦隊,最后不但沒能幫著德國爭霸大海,反而成了一個巨大的累贅。
德意志帝國旗幟
因為德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,陸軍是不能丟的。以前光發展陸軍,財政還湊合撐得住,現在海陸軍兩手抓兩手硬,國家的錢袋子就不夠了,沒辦法,只能朝老百姓收稅,最后是艦隊威風凜凜,百姓困苦不堪。
另外威廉二世、提爾皮茨、馬漢,這仨人對海軍的想法,其實都不怎么靠譜,或者至少是不適用于德國。
先說威廉二世,他雖然喜歡海軍,喜歡主力艦,但其實在他眼里,軍艦不是決勝深海的武器,而是他心愛的模型擺件,每天放在他面前,恨不得擺在臥室里才好,你要是跟他說這軍艦是拿來出海作戰用的,搞不好就得被擊沉,那他可受不了,簡直太可怕了。
圖為參加多格爾沙洲海戰中的德國海軍“塞德利茨”號戰列巡洋艦
1915年英德艦隊爆發了多格爾沙洲海戰,德國被擊沉了一艘裝甲巡洋艦,這把皇帝給心疼的,馬上就撤了時任艦隊司令英格諾爾,改用更保守的波爾當司令。
你說這么個皇帝,你別說給他一個公海艦隊了,你就是給他10艘航母也得給圈在家里。
所以這個皇帝根本就不靠譜。
成功學忽悠了德皇
再說提爾皮茨,他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宣傳家,忽悠著德國舉國上下對海軍充滿熱情,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戰略家。
他到最后也沒想明白,德國造這么大一支艦隊,應該去干什么?
他提的理論叫“風險艦隊”,意思是說只要德國海軍的實力達到英國的三分之二,那英國人就會有所忌憚,不敢跟德國開戰。
手持三叉戟的提爾皮茨
這套理論說白了根本不能稱之為戰略,其實就是一個賭博的策略,賭英國人不敢動手,但是萬一真動手了怎么辦,他可是完全沒有打算。
最后咱們再看看《海權論》的作者馬漢,他的這本書被很多人奉為真理,但說實話,這本書的理論跟德國真沒多大關系。
《海權論》為什么在歐洲受歡迎,原因就是當時英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,這本書最主要的觀點就是海軍是英國崛起的根本原因。
比如書里說大國崛起離不開海洋,對,英國人是離不開海洋。他說艦隊要集中使用,通過決戰殲滅對手,威脅對方的海岸線,沒錯,英國人跟法國跟西班牙跟荷蘭,都是這么干的。
英國的海外殖民地
但是你要不是英國呢?這套理論還適合你嗎?對于德國,跟英國一個最大的區別,就是人家英國英國可以不要陸軍,你德國行嗎?另外英國是高度統一的,德國境內有20多個大大小小的邦國,都相對獨立,連稅收標準都不一樣,怎么建海軍?
所以,這本書實際上就是參照英國的成功寫的一篇成功學文章。
成功學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結果當原因了,海軍是英國崛起的結果,而不是崛起的原因,工商業發達才是原因,工商業發達了才有海外貿易的需求,才需要海軍。
那工商業發達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的制度比歐洲其他國家先進,這個你德國能學嗎?所以這就是一個成功學的書,德國還拿來生搬硬套,所以最后公海艦隊的失敗,其實早就是命中注定的了。
可惜這個教訓后人沒有接受,二戰的時候德國人幾乎又是照樣來了一遍,當然造的沒那么多。
幸虧有潛艇還算打出點戰績,水面艦艇簡直比一戰還要憋屈。
最諷刺的就是以提爾皮茨命名的這艘戰列艦,一次仗都沒敢出去打,窩窩囊囊就被炸沉在了港口里面。
(完)